我的技术学习之路(二)

距离上一篇写 我的技术学习之路 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,去年 4 月份我成功转型来到了一家做运动的互联网公司,技术栈又回归了 Python 后端开发。这一年做了数不清的需求,技术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,但由于平时太忙(当然这是借口),博客停更了很长时间了,一直都没有时间好好总结一下。

从 Java 到 Python

做 Java 项目期间接触到了 Spring 全家桶、Dubbo、Zookeeper 等技术,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技术栈,但是由于我入坑时间晚,平常学到的也只是在框架层面,想要突破框架深入技术底层,感觉至少还需要 3 ~ 5 年时间,这是我耗不起的。而由于用 Java 开发项目实在效率太低了,Debug、修改、编译、重启服务验证,半天时间就过去了。为了我的头发,我决定重新寻找 Python 开发的工作。最后很幸运,成功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,职位是 Python 后台开发工程师。

从 IDE 到 VIM

之前写代码,用的是 Pycharm、IDEA,有代码智能提示、自动格式化、强大的 Debug 工具等等。现在公司强制要求使用 VIM,开发环境一切都在 Linux。一开始一切都很不习惯,并且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弱鸡,原来离开了 IDE 我就没办法写代码了。虽然之前也熟悉 VIM 基本操作,折腾过 Linux,但是使用 VIM 开发项目还从来没有遇到过。经过了一个多礼拜稍微陡峭的学习曲线后,我慢慢适应了 VIM 的一些骚操作,并且感觉写代码能力大增。

我觉得每个程序员都应该适应使用 VIM 编写代码,现在各种强大 IDE 工具已经阉割了程序员的代码能力。脱离工具,脱离代码智能提示,剩下的才是你真正的编程能力。

这里推荐耗子叔的 简明VIM练级攻略

从 Python 到后端技术架构

后端基本的服务都是使用的腾讯云,目前共有云服务器实例 63 台,MySQL数据库 29 台,Redis 包括标准版和集群版实例共 11 台,Memcached 实例 11 台,此外还有云域名解析,云短信服务,七牛云存储服务等等。

后端架构基本如下:

后端架构图

C 端用通过 App 发送请求,经过域名解析到离地域最近的机器,经过Nginx转发,通过内网转发到对应的业务机器集群,集群选择一台机器处理请求,通过 uwsgi 连接 Python 框架,Python 操作数据库、缓存或队列后返回对应的数据给请求端。

 


关注微信公众账号「曹当家的」,订阅最新文章推送

Table of Contents